黄浦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印发黄浦区第一中心小学综合督导意见书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11日      来源:黄浦区第一中心小学

 

 

 

 

 

黄教督〔20214

 

黄浦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印发黄浦区第一中心小学综合督导意见书的通知

 

黄浦区第一中心小学:

根据国家及上海市教育督导条例等相关法规,黄浦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组成督导小组对黄浦区第一中心小学进行了综合督导。现将《黄浦区第一中心小学办学情况(2016—2020年)综合督导意见书》(见附件,以下简称“督导意见书”)印发给你们。

请学校根据“督导意见书”的意见,进一步巩固已经取得的工作成绩,对“督导意见书”提出的主要问题和建议加以研究,形成反馈意见。并请于一个月内将你校反馈意见以书面形式报送区政府教育督导室(请同时发送电子稿至dds@hpe.cn),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将按规定安排督导回访核查。

联系人:叶立军;联系电话:53830614

联系地址:金陵中路191号404室,邮编:200021

附件:《黄浦区第一中心小学办学情况(2016—2020年)综合督导意见书》

 

 

     

 

 

                          黄浦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2021224

 

 

 

    

 

 

 

 

 

 

 

 

黄浦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2021224日印发

(共印5份)

附件:

 

黄浦区第一中心小学办学情况(2016—2020年)

综合督导意见书

 

依照《上海市教育督导条例》等相关规定,黄浦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组成督导组,于2020年12月29日-30日对上海市黄浦区第一中心小学(2016—2020年)的办学情况进行了综合督导。

督导期间,督导组听取了张烨校长的自评报告;查阅了相关资料;与校领导班子、教师代表、学生代表访谈(座)谈共67人次;观课21节;巡视校园、查看设施设备使用情况;参阅了学校责任督学对学校发展情况的评价、听取了校家委会代表、街道社区代表对学校发展情况的介绍;向74名教职工、193名学生以及252名家长做了问卷调查。

经汇总分析,督导组认为:学校传承百年老校的深厚传统,以办学理念为引领,积极践行“用真情和智慧打造师生共有的文化空间和精神家园”的价值追求,主动对标教育改革发展要求,探索实践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的内涵发展之路,促进了学校优质发展,成效显著。致力开展与“睛彩课程”建设紧密结合的“空间重塑”,凸显童心童趣,全面优化了育人环境,成为空间再造、环境育人,促进学校发展的实践样板。聚焦学生素养培育,稳步推进项目化学习的实践研究,发挥了市种子校的引领作用,教与学方式有了明显改变,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积极发挥在学区化(集团化)办学中的龙头示范作用,有效促进了协作块内学校之间的优质均衡发展。注重挖掘整合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服务学生全面个性成长。学校持续优质发展,赢得社会良好赞誉。

一、主要工作与成效

(一)目标与管理

1.规划统领,达成既定发展目标

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高度重视顶层设计,总结提炼百年老校的办学经验,制定了学校章程和新一轮发展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并经教代会审议通过,教师员工对规划有很高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学校明确提出“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发展”的办学理念和“用真情和智慧打造师生喜爱的精神家园”的价值追求,目标导向、理念引领,促进学校发展。学校把规划确定的发展总目标,分解为相关工作的分目标,匹配年度计划有序加以实施推进,形成具体的任务与措施,很好促进了规划的落实和达成。问卷调查显示,教师对办学理念、办学目标表示“完全认同”和“基本认同”的总计达98.6%;认为本轮规划“全面达成”和“基本达成”的总计达98.6%。

2.依法办学,提升学校治理水平

学校加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建设,管理架构健全,岗位分工与职责明确。注重对相关制度的立改废,完善修订了《学校管理手册》,涵盖学校各项工作共计237条。疫情期间增订《在线教学工作方案》和安全防控等多项管理制度,确保疫情期间学校管理的规范有序、运行顺畅。学校各管理部门沟通协调,团结务实,深入一线深耕课堂,指导教改工作,形成发展合力。

学校依法规范自主办学,积极构建多方参与的治理格局。党务、政务公开,“三重一大”会议制度落实;每学期举行教代会,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切实维护教职员工权益;建立三级家委会,家校携手共谋发展;成立社委会,与街道等单位开展联建共治,形成教育合力。学校成为上海市首批依法治校示范校。

3.价值引领,打造共同精神家园

学校重视文化建设,积极践行“用真情和智慧打造师生喜爱的精神家园”的价值追求,打造师生共有的文化空间和精神家园,引领师生共同成长。持续开展“三风”建设,创设良好的人文氛围。依托上海市首批“书香校园”基地校的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培育文化认同;以开拓创新的思维持续打造学校文化空间,通过“空间重塑”让校园的空间环境成为学校文化的一种显性表达载体,用美的意境感染、影响每个教师和学生,丰富文化内涵,实现价值引领。问卷调查显示,教师对学校的文化建设表示“满意”和“较满意”的总计达97.3%;对学校整体的育人环境表示“满意”和“较满意”的总计达98.6%;家长对校纪、校风感到“满意”和“较满意”的总计达99.9%。

(二)课程与教学

1.五育融合,完善课程架构,形成建设机制

学校课程管理组织网络健全,职责分明,严格执行市教委课程计划。坚持五育融合,本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并重,实践能力与创新素养并举,为学生提供精致、优质的课程服务”的理念,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形成了涵盖三类课程、体现基础性又有伸展性的课程架构。积极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初步形成资源谋划-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咨询-课程优选的课程建设机制。按照校本课程的目标要求与要素设计 “课程群”,内容编排上独立成块,模块间衔接有不同的结构,既有面向不同学段的“睛彩之窗”“睛彩之旅”等课程模块,又有满足不同学生个性需求的“四团四队一社”拓展型课程,以此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课程实施注重课程要素的整合,抓住课程空间建设这个切入点,打通“资源、文化、内容”的隔离状态,通过低结构、多功能、序列性的课程空间设计,实现多学科、多因素、多类型的生态组合,打造互动、互补、互生的生态关系,呈现“生态式融合”样态。

2.管理到位,实践“项目化学习”,促进课堂转型

学校注重教学流程管理,教学“五环节”落实到位。注重学情分析,积极落实减负增效。围绕学科作业功能、类型、内容等开展教研,促进教师作业设计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开放性;制定切实可行的《作业管理细则》《年级作业统筹记录表》,合理控制了学生作业总量。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努力健全综合评价体系。采用“全学科综合情境评价”“思来氏测评分析”等方式,呈现低年段学生学业多维度的发展情况;中高年级学生针对高阶思维的培养,开展问题解决能力的专项评估。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探索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教学质量评价、改进和调整,促使评价能贯穿在教学全过程。

学校积极参与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学习基础素养”项目研究组,以“项目化学习”作为撬动学校教学改革的支点,深入开展课堂实践研究,促进课堂转型。近三年内,参与“项目化学习”的老师占教师总数的55%,在推动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变革和解决教育教学技术问题等方面,起到“领头雁”作用。通过对情境-规则-工具的研制,探索促进学生学科素养提升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对学习内容的任务化、情境化、游戏化的设计,优化课堂实施,促进学习效能。本次综合督导听课反馈显示,课堂优良率达到95.3%。问卷调查显示,家长对任课教师教学水平表示“满意”和“较满意”的总计达98.4%。

(三)教师发展

1.目标明确,分层培养,持续完善发展机制

学校按岗位设置标准配足配齐教职员工,拥有一支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围绕“队伍精干,发展自觉与创新活力并举”的教师发展目标,优化完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为教师发展提供目标导向与机制保障。制定完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以及各类教学、教研制度、班主任带班要求、考核绩效标准等,明确教师工作要求,规范教师行为。

积极搭建不同发展平台,满足不同教师发展需求。一是加强中层管理队伍建设,设立青年后备管理力量轮岗体验机制,为充实中层管理队伍储备力量。二是注重骨干培养和使用。让骨干教师担任工作坊主持人,积极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锻炼才能;开展国际间和跨省市的教学研讨活动,为骨干教师提供高平台的展示、研讨舞台。近年来参加市区及工作室基地学员人数不断增多。三是重点打造青年教师队伍,为青年教师创造锻炼的机会,助推快速成长。指导青年教师制定个人三年发展规划,明确发展路径;聘请专家定期入校指导,提供专业指导;组建青年教师学习沙龙,提供交流学习平台;开展青年教师基本功比武,鼓励参加各类教育教学评比,以评促进。近年来青年教师荣获的各类各级教育教学奖项均反映出学校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

2.师德为先,加强研究,持续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健全师德考核和奖惩制度,坚决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守牢底线,强化责任。通过召开《做新时代的好老师》师德师风建设大会、开展《爱与责任同行,做有梦想的教师》等系列校本培训等,强化职业道德,提升职业境界。引导教师以书为友,开展以书会友等活动,营造浓郁书香校园氛围,结合“童蒙雅轩”图书馆的空间改造等,培养教师人文素养,助推教师育人德性。问卷调查显示,家长对任课教师师德表现感到“满意”和“较满意”总计达98.5%。

强化课题项目研究,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以“组长引领成长、师徒结伴成长、项目驱动成长”为举措,结合学校重点改革项目,开展《基于学生素养提升的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项目化学习设计》等为主题的校本研修与培训,发挥同伴互助共同提升的作用,推动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积极引导教研组和教师个体开展课题研究,以科研促教研,依托上海市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三年行动计划种子实验校的平台优势,发挥专家和骨干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促进了教师研究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课题研究成果在市区科研成果评比中获得不少奖项,还在全国项目化研究成果评比中获得特等奖。问卷调查显示,教师对校本研修是否适应和满足个人专业发展表示“满意”和“较满意”的总计达96%。

(四)资源与保障

1.财务资产管理规范,教育设施设备先进

学校注重经费和资产管理,建立健全了财务管理、购物申请审批等系列管理制度。经费预算、支出合理,设备采购、管理、使用、处置规范。学校积极更新各类设施设备。近年来,有计划、有重点的分步完成了校园网站优化、所有教室(含专用教室)的应用移动终端普及、校园全域网络监控系统建设、教室智能灯光系统和课桌椅更新、电子图书馆升级等重点项目,有力保障了学校的稳步运作与创新发展。

学校独具智慧和创意,开展校园“空间的整体重塑”,对空间环境进行系统设计构建。先后完成了“童梦工坊”歌舞艺术律动空间、“童慧科苑”自然科学探秘空间、“童韵寻源”学校历史回溯空间、“童蒙雅轩”文博书海阅览空间以及年级教室、年级德育角等一系列综合学习场所的改建。各类学习空间,主题特色鲜明、教育功能凸显、大空间与小装置互补,形成了互动、互补、互生的生态关系,实现多学科、多因素、多类型的生态组合,为师生开展各类学习和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支持和保障,成为空间再造助力学校发展的实践样板。问卷调查显示,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场馆、设施设备感到“满意”和“较满意”的总计达98.8%。学生对校园环境感到“优美”和“较优美”的总计达99%。

2.安全工作机制健全,人防物防技防到位

学校注重校园安全,建立了完善的安全工作体系,强化了安全检查、安全问责、安全信息上报等系列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校内外安全工作要求。定期检查各类设施设备,排查安全隐患,人防物防技防到位,无安全责任事故,是上海市安全文明校。疫情期间,积极有效地做好防控工作,细节到位,返校复学有序,保证了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相关做法与经验在区域进行辐射。学校注重安全教育,针对孩子的特点,通过日常活动、主题演练、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开展交通安全、防溺水、消防安全、意外伤害自救、传染病预防等主题教育。建设并充分利用“公共安全体验空间”,让学生在情境模拟中进行逃生、自救演练等,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掌握多种安全技能,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3.校内外合作互动有效,共同形成育人合力

学校注重开放办学。成立三级家委会,制定家委会章程,建立家委会工作制度,邀请家委会参与学校的部分管理与决策。家委会参与校服、盒饭等项目的决议,参与校门安全秩序维护等志愿活动。组织家长开放日等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办好家长学校,制定《家长权益指导手册》,明确家长的权利和义务。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不同主题的家长培训,定期推出“智慧家长益语”、家长慕课等,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家庭教育,提升家长育儿水平。学校获评上海市家庭教育示范校。

学校积极整合资源,成立社委会,建立社委会共建工作章程,充分挖掘在地文化资源,与街道、上海档案馆、黄浦图书馆、消防外滩中队等单位共建联动,打造富有学校特色的老码头新外滩课程、博物馆DIY课程、小眼睛大视界等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实践舞台,形成教育合力,助力学生更好发展。联手上海海事系统共同开发“我们的蓝色国土”校本特色课程,被市教委列为首批“中国课程”。

(五)学生发展

1.坚持立德树人导向,整体推进学生德育工作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导向,管理保障、研究跟进,多措并举落实规划确立的学生发展目标。一是健全德育工作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形成全体师生认同和自觉遵守的制度规范。二是抓实师德教育,提高全体教师的育人自觉性和能力,将德育融入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三是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落实班主任培训、带教、管理、评价考核等措施,创新班级管理,注重学情分析,提高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四是重塑校园学习空间,发挥环境育人功能,营造整体育人氛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问卷调查显示,家长对学校德育工作感到“满意”和“较满意”的总计达98.4%。

2.注重学生行规养成,培养良好道德品格

学校整合利用校内外资源,拓宽教育渠道和内容,发挥课程教学、各类活动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成长品质。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根本,通过主题教育、仪式教育、传统文化等活动和志愿服务、修身涵养等行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抓实理想信念教育。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为重点,落实“五有”行规养成目标,采取主题教育月与随机活动相结合等方式和行规流动红旗评比等评价手段促进学生良好行规的养成;加强法制启蒙教育,开发录制法制行规课系列视频,提升行规教育的层次与实效。学校获得上海市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校荣誉称号。督导实地观察,学生阳光自信、行为规范整体表现良好。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老师在帮助养成良好习惯和思想品德方面感到“满意”和“较满意”的总计达99.5%。

3.落实五育并举方针,让每一个学生精彩成长

学校注重学生全面发展。重视体育工作,认真落实“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要求,努力提高体育课和各类体育活动的质量;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开设面向全体的体育兴趣课程,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开展体育社团活动,加强校运动队建设。学校体质健康数据显示,近年来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稳步提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加强了学校心理辅导专用室和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有需求的学生开展心理辅导,促进了学生乐观向上心理品质的形成。坚持普及与培养特长相结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校发展“童心视界”少儿视觉艺术、“儿童歌舞剧创编与表演”等艺术类兴趣课程,加强科技创新教育,定期举办视觉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为学生搭建培养兴趣、发展个性特长的舞台,学生社团活动参与率高,一批学生在市、区各类比赛中获奖。

(六)自主发展

1.推进“项目化学习”,聚焦育人方式变革,提升学生学习素养

学校遵循教育规律,主动对标教育发展形势,从学生需求出发,不断自我加压、自我突破,敢于创新,自主发展,开展了素养培育视角下学校教育的变革与实践。以学生为中心,聚焦核心素养培育,加强课程统整、综合和跨学科学习,突出实践,变革育人方式。抓住成为上海市首批学习基础素养项目研究种子校的契机,从课程建设入手,围绕核心素养,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和评价,促进学生基础性学力养成。开发、设计和实施了40多门有学校特色的拓展、探究课程,对标评价改革,细化教学细节,完善学业管理,促进了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转变。课堂观察和教师访谈显示,教师对“项目化学习”和学习素养培育研究的知晓度高,对基于学习素养培育的课堂改革的参与度高。

2.创设情景化学习环境,聚焦空间创意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校以“办学生喜欢的学校”为价值追求,关注校园空间与学习空间在学校整体环境中的融合。作为市教委《指向创新素养培育的学习空间重塑研究》的课题研究核心校成员,学校抓住上海市创新实验室申报、黄浦区环境创意申报,充分发挥空间设计的自主权,以“遵循儿童立场,慧创学习空间”为方向,重塑校园学习空间,以系统思考、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打破常规的变革思路对学习空间进行了系统化的全面重塑。连续八年对学校传统教室、专用教室、公共平台和走廊分步进行了重构再建,满足了多种教学需求,让学校课程融入于校园环境,让环境成为学生学习的隐形课程,成为支持教与学变革的有效资源。学校在空间重塑的实践成果特色鲜明,其经验成果《面向未来“重塑”学校育人新空间》《聚焦学习素养培育的课程实施》被区教育局列为综改成果丛书,在2020年上海市教博会上做了云展览,还获得优秀案例奖。

3.落实集团化办学要求,聚焦共建共享,促进优质均衡发展

学校从2012年开始成为区域教育协作块的牵头校,坚持发挥龙头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以管理互通、研训联动和课程共享为切入点,建立章程、完善机制,不断健全协作区内的治理体系。加强协作块学校间的教学共研和课程共享,通过建立学科工作坊、开展协作块班主任培训、教学比武、教师才艺展示、低年级联合主题活动等,四年间共计开展了24次联合参观学习和培训研究,组织了8组骨干和青年教师的驻校带教,进一步完善了骨干教师流动的“蓄水池”机制,有效促进了协作块内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了协作块内教师间的交流力度和队伍共育,促进了协作块内学校的共同发展。学校还承担了首轮城乡学校互助成长项目校的指导工作,努力将中心城区的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边远学校的发展中,2020年又成为格致教育集团成员校。学校为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贡献了学校智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主要问题

1.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成绩明显,拥有很好的社会声誉。但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在新一轮发展中仍需对百年老校的文化精神作进一步的挖掘与提炼。

2.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加强队伍建设,但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学校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分布还不够合理,部分学科骨干缺乏,个别教师工作内驱力还需进一步激发。

3.学校“项目化学习”的实践研究,在市区有一定的影响力,也推动了学校课堂教学的变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相对于标杆校的定位,“项目化学习”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的系统性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意见建议

1.整体思考办学定位,完善顶层设计,更好彰显办学追求

建议学校根据国家、市、区关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在更高层面上进一步审视学校的发展定位,总结成功办学经验,发动广大教职员工深入挖掘、凝练学校独特的文化传统与精神内核,与学校的教育改革创新实践紧密结合,始终走在改革发展的前列,实现百年老校新的发展,永葆百年名校的勃勃生机。

2.完善教师发展机制,加强高端教师培养,推动全体教师持续发展

建议学校细化教师培养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分对象、可操作,让不同年龄、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都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完善评价机制,针对不同教师发展特点,搭建多种平台,激发专业发展的主动性,积极作为。根据学校需求,努力培育学科领军人物和骨干教师,为有潜质的教师提供适切的舞台,帮助提炼教学经验,形成教学风格,打造一支匹配学校发展的高端教师队伍,为学校持续优质发展提供队伍保障。

3.深化“项目化学习”的实践研究,加强评价改革,整体推进学习方式和育人方式的变革

建议学校结合评价改革,进一步放大“项目化学习”对促进教与学变革的作用,强化行动跟踪,加强个案研究,积极探索数字化评价,加大增值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实践力度,推动学习方式和育人方式的进一步变革,形成更加鲜明独特的育人模式,更好满足学生个性成长需求,为其他学校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改革经验。

 

 

 

 

2021129